根據環保部通報的2017年上半年《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重點任務進展情況來看,截至6月底,全國地表水整治工程近8000個,累計投資超過6500億元;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程共900個左右;在工業污染防治方面,近2000個工業園區完成集中污水處設施及在線監測裝置。
同樣走上發展快車道的還有居民污水處理領域。據人民網8月25日消息,僅在城鎮污水處理領域,全國新(改、擴)建污水處理設施超過800個。新建污水管網17萬公里,新建再生水處理能力300萬噸/日。至此,包括水處理設備、點源控制、污染治理、水環境修復等在內的水處理整體產業鏈終迎黃金期。
回顧這幾年水處理產業的發展,頗有“夢幻”的感覺。在低碳綠色的大政方針與國家補貼政策的刺激下,從2015年開始,我國水處理產業迎來了發展元年。這一年,水處理市場開始爆發式增長。盡管伴隨“低價競爭”、“同質化”、“民資遇冷”等因素的影響,水處理產業也從未進入低谷。國內知名券商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水處理產業增長呈現持續上揚的走勢。多家水處理企業發布的凈利潤預計增長超過預期。
政策上,水處理產業喜迎多輪“福袋”:水十條、河長制的探索和實施提上日程。前者為國內水環境明確勾勒出治理路徑圖與時間表,后者則為水處理產業定下發展基調。而在近兩年,頂層設計對水處理高規格的關注與地方高密度出臺相關政策,無疑為本以駛入快車道的水處理產業又踩上了一腳油門。“水十條”深入推進,及PPP模式等政策的相繼出臺,為水環境治理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
源源涌入環保領域的國家和社會的投資,以及技術的不斷迭代升級。也正是基于此,水處理產業發展的陣痛源自在競爭過度的生存格局下,無序化競爭日漸凸顯。而從政策導向性轉為由“政策+市場”的雙輪驅動型轉變,水處理企業亟待研究市場,推動產品創新。
從技術層面來看,不管是國家的政策導向,還是企業的自主選擇,技術創新與轉型升級這一方向都很明確。作為一種具備品牌價值的環境服務,水處理產業只有找到技術爆發點,大幅提升設備服務的品牌價值,才能降低市場波動帶來的產業陣痛。縱覽當前國內水處理中堅力量,無論其深耕水污染治理、水處理設備,還是由多方力量整合而成,無不擁有水處理產業鏈的血統與相關核心技術經驗。
在眾多業界人士看來,水處理產業受制約,最大的問題在于部分環境治理需求不能滿足市場剛需,品牌價值的強弱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治理服務內核的高低。截至目前,國內水處理技術在海水淡化、中水回用等方面與國際領先水平仍存在差距,如果諸如此類的核心技術被突破,不僅水處理產業應用體系可以大幅延伸,同時相應治理成本也會大幅下降。屆時,本土水處理產業將更符合市場預期。
政策紅利加速釋放、PPP模式市場持續擴容,技術門檻日趨提升,都將倒逼水處理企業提質增量。同時,企業也逐漸從跟隨政策轉向以市場為核心,通過市場競爭確立自己的核心優勢。有理由相信,隨著核心技術的突破及整體產業鏈初具雛形,中國水處理產業必將憑借實力在環保“大時代”闖出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