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環保投資不足及運行不佳問題雙突出。2000~2015年,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在我國環境污染治理總投資中占比趨勢性下滑,2010年曾降至5%的有數據可查以來最低水平,且目前仍處于低位。“GDP”導向的傳統政績觀導致前期監管持續缺失或不到位,進而導致環保成本通常不能順暢傳導至下游客戶。工業企業從經濟利益最大化角度出發,減少環保投資和運營效果有較強沖動,且工業污染治理設施普遍存在運營效果不佳、不達標等問題。
環保督查等助治理釋放拐點已至,工業環保景氣回升在即。在環保督查&垂直管理等制度突破(解決地方政府職能缺位)、兩高司法解釋提出監測數據造假入刑(消除工業源污染數據失真)、工業企業盈利能力持續回升(提供環保投資經濟基礎)、以市場化手段持續強化供給側改革(環保成為重要抓手)、提升排放標準(以標準帶動治理需求釋放)等多方合力下,工業環保需求全面釋放拐點已至。需要被環保督查的對象以不達標中小企業為主,其從本質上不屬于工業環保的下游客戶,因此環保督查短期內并沒有影響環保需求的釋放,且常態化的環保督查是中長期有效加速需求和推動市場擴容重要手段。
成本內部化助第三方治理市場打開,非電&工業水&危廢空間廣闊。2013年底國內工業企業污染治理社會化運營的比例不足5%,在污染成本必須內部化之后,預計第三方市場相應打開。從細分市場成長空間和釋放進度看,工業水、非電領域大氣治理、危廢領域前景可期。在工業水領域,綜合考慮國際對標和國內工業水市場需求前景廣闊等多方面因素,可以合理預期未來國內有望走出收入過百億量級的大型工業水環保公司;而在大氣治理領域,我們估計僅中小鍋爐改造市場即有近1,000億規模;在危廢領域,目前供需不匹配問題仍未得到有效解決,我們估計僅無害化運營規模遠期可到600億的規模。
技術及管理塑企業競爭力,訂單兌現及成長需要耐心。國際經驗看,工業環保公司獲取訂單的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其技術、管理和系統集成等方面,這和市政環保企業通常以資金和資源構建壁壘截然不同。行業屬性決定企業在技術研發儲備、市場拓展方面所需周期較長,訂單釋放及企業成長不會一蹴而就,但目前行業龍頭以及大型工業企業下屬環保公司等在技術儲備、強化技術儲備及加速行業整合將逐步提上日程。
風險因素:環保制度改革力度低于預期;經濟周期波動導致企業支付意愿或能力下降;環保項目進度低于預期等。
投資策略。聚焦大氣治理、工業水以及危廢三大核心市場,看好其技術研發、管理經驗和系統集成等方面競爭力比較突出的優勢環保公司。大氣治理相關:非電治理推薦清新環境,關注龍凈環保;“煤改氣”關注迪森股份等;監測推薦聚光科技,關注盈峰環境、先河環保等。工業水領域:關注博天環境、中持股份、中電環保等;危廢領域:推薦東江環保、雪浪環境,關注高能環境、金圓股份等。
多重共振強化投資及運營提質,工業環保景氣提升在即工業環保投資不足及運行不佳問題雙突出
工業環保投資不足問題突出。過去10年是我國環境治理投資快速爆發的10年,但投資在環保各細分市場分布失衡嚴重,相比市政環保的高歌猛進,國內工業污染治理投資投入力度明顯薄弱,其增速明顯慢于市政環保領域投資增速。受此影響,2000~2015年,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在我國環境污染治理總投資中占比趨勢性下滑,2010年曾降至5%的有數據可查以來最低水平,2010年后該占比雖然有所反彈,但仍處于低位。
在“誰污染,誰治理”的環境治理思路下,工業領域環境治理投資主要由產生污染的工業企業推動。環境治理投資支出屬于工業企業成本項,“GDP”導向的傳統政績觀導致前期監管持續缺失或不到位,導致環保成本通常不能順暢傳導至下游客戶。工業企業從經濟利益最大化角度出發,減少環保投資和運營效果有較強沖動,導致偷排、漏排、數據造假等現象時有發生。
從工業環保的投資結構看,我國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共包含廢水、廢氣、固體廢物、噪聲等多種細分領域投資,其中廢氣治理投資占比較高且過往快速增長。從相關上市公司業務發展看,其中大氣治理及危廢領域公司業務成長較快。究其原因,主要原因是電力企業以大型國企為主,盈利能力較強且集中度高,政府相對容易監管且脫硫&脫硝成本以通過電價補貼方式給予補償;對于危廢處置而言,政府強化監管是關鍵需求推動力,兩高司法解釋出臺(危廢傾倒3噸以上入刑等)推動危廢回流正規渠道,且絕大多數產廢企業支付的危廢處置費用規模不大,承受能力相對較強。從需求成功釋放的工業環保細分行業的發展經驗看,政府監管、補貼、排污企業盈利能力、環保成本高低等對于工業治理需求能否釋放有決定性影響。
在設施運營階段,由于工業企業盈利能力近年來普遍不佳,且缺乏運行環保設施的專業化人才,工業污染治理設施普遍存在運營效果不佳、不達標等問題。以工業水處理為例,根據統計年限數據,2011年我國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即達到95.3%,但近年來工業水排放不達標問題依然暴露比較頻繁;2015年我國工業水設施的平均負荷率約為49.3%,明顯可見負荷率偏低,低負荷率一方面是因為企業自身產能不足導致廢水產生量下滑,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大量工業廢水并非經過處理設施處置后達標排放。再比如說,環保部近期發布的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情況顯示,在28個督查組共督查8447家企業中,發現5594家企業存在環境問題,其中未安裝污染治理設施的512個,治污設施不正常運行的507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