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期以來,“環保拖累經濟發展”的論調再度響起,甚至有聲音認為,“環評等制度該淡化了,該退出歷史舞臺了”。
事實上,早在中央環境保護督察進行期間,就有過“因督察組嚴格執法,導致企業關門”的話題。而今年4月,環保部啟動史上規模最大的京津冀及周邊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強化督查后,更有不少說法稱,由于強化督查重點清查散亂污企業,導致一些地方對小企業“一刀切”全部關停。在這些說法中,環保與經濟成了“勢不兩立”的兩方。
對此,環境保護部環境影響評價司司長崔書紅近日表示,環評等一系列綠色制度作為環境保護管理的一項重要的制度,隨著改革的深入只會加強,不會削弱。
“環保成了經濟下行的拖累”,諸如此類的質疑聲,發自哪里?“我認為,可能來自某些仍然重視GDP考核的地方政府,來自因為污染治理利益受到損害的企業,也來自一些因為企業關停影響到收入和生活的普通百姓。”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環境經濟部主任葛察忠說。
個別違法排污企業訴苦,認為環保執法“擾民”,環保監管過度。實際上,并不是環保監管過頭了,而是原來監管力度比較薄弱,這些企業在保護傘下被呵護慣了,對開始動真碰硬的環保督查執法行動,一時適應不了、接受不了。
實際上,對產能過剩、技術落后的污染型企業進行整頓關停不僅不會影響全國的經濟發展,還會促進產能優化,避免劣幣驅除良幣的現象。
長久以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確實存在,守法企業因為環保投入抬高了成本,違法企業則通過犧牲環境來攫取暴利。然而隨著環境保護的不斷加碼,污染企業沒有了生存空間,合法企業卻因此受益,此消彼長之間,新舊動能得以轉化,經濟發展只會更加健康而有序。
“其實,加強環境保護可以直接拉動經濟增長,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催生節能環保產業發展,還可以減少污染造成的健康和經濟損失。”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王金南表示。
王金南建議,正確處理好環境保護在經濟發展中的定位,增強綠色定力;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增強綠色驅動力;嚴格環境標準法規,建立公平競爭環境;疏堵結合,建立和完善相關保障政策。
需要認清的現實是,在環保進入深水區、攻堅期之后,困難與壓力必隨之而來,但也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勝利。以不斷完善的環評制度為生態文明把好第一道關口,以持續深入的環保督察讓新環保法更具震懾力。
通過制定和執行嚴格的環保標準,一方面引導企業淘汰落后工藝和產能,實現清潔生產和達標排放,促進企業健康發展和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對環保不達標的低效企業,應堅決予以整治或關停,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企業的優勝劣汰,從而促進中國經濟良性發展。
最后,中國既具備了經濟轉型的條件,也到了必須轉型的迫切時刻。生態環保短板必須下大氣力彌補,打著“發展”旗號的污染絕不能繼續縱容。只有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堅決摒棄損害生態環境的發展模式,堅決摒棄以犧牲生態環境換取一時一地經濟增長的做法,中華大地才能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