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龐大的海洋面積,地球淡水資源談不上有多豐富,甚至很多地區面臨嚴重的水資源缺失。而且眾所周知的是,水具有流動性,水污染的影響流域遠比想象的更大。因此,全球都把目光集中在了開源節流上,比如利用好雨水資源。
海綿城市這一新興概念核心目標就是雨水資源化,通過合理分流,排污排澇一舉解決城市積水和再生水利用兩大問題。不過可能很多人對于怎么收集雨水,如何儲存雨水,還要達到再利用的效果并沒有那么清楚。那么,這究竟是如何實現的呢?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雨水收集和儲存之后,其用處可以有很多,比如補充地表水,比如回灌地下,比如園林綠化澆灌用水,比如工業機械清洗,比如城市環衛清潔用水等等。而在循環利用之前,雨水中帶出的垃圾、泥漿、細菌、懸浮顆粒等都是需要按需過濾掉的。
目前,雨水資源化利用最常見的方式就是道路改造,這類改造通常會在材料選擇、管道構建、分流管網上做文章。由于雨水利用的第一步就是收集,所以道路用材必須透氣、透水,微孔材料顯然比較合適。我國早期時候就有了這樣的意識,一些地面會利用卵石、瓦片等材料鋪就,以防路面積水。
雨水利用的第二步就是分流,城市雨水分流無法照搬挖溝開渠這樣的方式,所以引流任務自然落到了地下管道建設方面。在收集工作順利的情況下,雨污分流關系著后續過濾、殺菌等程序是否能高效進行。因此,雨水資源利用也對當今城市地下管廊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截污掛籃、棄流裝置以及蓄水池之類的設施需求上漲。
雨水利用的第三步就是過濾和清潔,一般利用方式不同,清潔流程設定也會有差異。總的來說,過濾和清潔分為大的兩類,一種是人工,一種是自然。人工清潔會利用管道輸送,過濾網攔截,沉淀裝置收集,排污管控流,并且配備提升泵、填料、曝氣設備和深度處理池等設施。
自然處理方式則主要是通過修建人工池塘或洼地,開鑿生態植草溝,圍出綠地滯蓄帶等方式,一方面調節水流,起到緩沖和蓄水作用,另一方面實現自然沉淀和凈化。也有一部分城市會開辟出生物滯留池,留出草地、林地,甚至于打造一個植被繁茂的景觀花園,既能防止水土流失,又能涵養土壤,還能輔助截污分流與凈化,為城市新添一處景觀,一舉多得。
不過,就像海綿城市建設需要因地制宜進行科學規劃一樣,雨水再利用系統也要結合城市特點進行設計。相對于其他污水來說,雨水凈化更簡單高效一些,就地消納或者遠程調用難度都比較低,還能在“吸收”的基礎上幫助祛除“城市病”,社會和經濟效益顯著。
也正是如此,近年來各地對于雨水收集和利用都非常重視。從地下管網更新,到引進自動化設備,或是植樹、種草、開園,最引人矚目的就是海綿城市建設,雨水再利用被提上日程。毫無疑問,整個市場對相關設備的需求,對相關項目的招標,對相關服務的青睞都會更勝一籌。